图中左边的那支箫大概是二十多年前花二十元买的,应该还是国营乐器厂年代出的产品。当时我完全不懂,似乎只是为了完成一种心愿而买。
对箫感到兴趣是读书的时代,那时读苏轼的《前赤壁赋》,里面有说到苏子与人泛舟于大江,饮酒甚乐,扣舷而歌:"桂棹兮兰桨,击空明兮泝流光,渺渺兮予怀,望美人兮天一方。"其中有吹洞箫者,倚歌而和,其声呜呜然,如怨如慕,余音袅袅,不绝于缕...
这段描写,印象极为深刻,内心对箫声有了一种无限的遐想。
同时期的文学老师又讲了一篇小说(名字实在不记得了),说到一位书香门弟的大家闺秀,解放后历经风雨活了下来,家里什么都没有了,箱子底下留有一个物件,她死也不愿毁弃,那是一支发乌发亮的箫...
我终于买了一支箫,还买了张维良先生的教材,试图学习,但完全不得法,吹都吹不响,于是放置一边了。 后来开始学琴,有一次拜访谢导秀先生,见他家也摆有不少箫,便买了一支,200多元(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箫制作名家邹叙生先生的作品,现在就算五千元,也买不到啦),可是依然吹不响,最终彻底放弃了吹箫的念头。
但关于箫的传说很迷人,那是一种怎样的声音?穆公女儿的箫声,可以引得凤凰来?
虽然不会吹,但我愈加爱听了,每每夜深听张维良的录音而不能自己。最爱听他吹的《平沙落雁》和《清明上河图》,那是志怀高远者的心声,那是十里风俗画卷,有多少凡夫俗子努力劳作只为养家糊口,又有多少深闺妇人企盼征夫早日归来?
近年喜欢上了湘妃竹,听闻网上有"斑竹箫"才一百多,毫不犹豫托人买了一支,但到货发现并非我所喜欢的料,反正我不吹,只顾看竹杆了。
惠州有个学生知道我心意后,执意花大价买了一支送我。是九江一位老师的作品,这是一支琴箫,与琴合奏恰到好处,音色醇和圆润。我非常喜爱,每日灯下抚之,虽然还是不会吹,但这美丽的斑纹,却足够让人沉醉。
有了这支琴箫,我想我便可像苏子一般扣舷而歌,一定会有人吹着悠长温婉的箫声来相和了。